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大白话讽刺了一些人只顾炫耀财富、不顾道德底线的丑陋现象。
前两句直戳痛点:有些人眼里只有"炫富"二字,把豪宅名车当作家门荣耀,却把做人最基本的道德骨气(风节廉隅)全抛在脑后。就像现在某些人朋友圈天天晒奢侈品,背地里却干着坑蒙拐骗的勾当。
后两句的比喻特别扎心:作者说这些贪心的父母就像拿着锋利匕首(铦刃),亲手往自己儿孙身上捅刀子(剚儿孙)。这不是真的杀人,而是说他们贪图眼前利益的行为,实际上是在毁掉下一代——比如贪污受贿给子女留赃款,溺爱孩子养成败家子,都是变相"坑娃"。
全诗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古今通用的道理:真正的传家宝不是金银财宝,而是正直的人品。那些靠歪门邪道发家还沾沾自喜的人,最终害的往往是自己最亲的人。
龚诩
龚诩(1381~1469)明代学者。一名翊,字大章,号纯庵,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建文时为金川门卒,燕兵至,恸哭遁归,隐居授徒,后周忱巡抚江南,两荐为学官,坚辞,有《野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