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生色拒霜》描绘了一种深秋时节的孤寂与乡愁,通过细腻的意象传递出诗人内心的忧伤。
前两句“綵毫将恨寄清酣,梦落西风濯锦潭”写的是诗人用彩笔写下心中的愁绪,借酒消愁,却在西风中梦回故乡的锦潭。这里的“綵毫”象征诗人的才情,“清酣”指饮酒后的微醺状态,“濯锦潭”可能是故乡的一处美景,西风则暗示秋天的萧瑟。诗人通过饮酒和梦境,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后两句“却忆故园凉月曙,断英残粉湿秋衫”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诗人回忆起故乡清晨的凉月,看到凋零的花瓣(断英残粉)沾湿了秋衣,画面凄美而感伤。“凉月曙”点明时间是破晓时分,寒意更浓;“断英残粉”既是实写落花,也暗喻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湿漉漉的秋衫,既是露水打湿的实景,也像是被泪水浸透的隐喻。
全诗以“恨”为情感主线,用“西风”“凉月”“断英”等典型秋景烘托氛围,将梦境与现实、故乡与他乡交织,形成强烈的对比。语言虽含蓄,但意象清晰,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诗中那种挥之不去的惆怅和柔软的怀旧之情。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