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

东山美周公,千载邈遗音。
槃槃谢家安,陈迹犹可寻。
仰睇虞峰高,俯挹娥涛深。
伟人不可作,感慨生登临。
典午鼎岌岌,日夕照忠忱。
谈笑沮温谋,尊俎却氐侵。
斯民免为鱼,清风濯鬴鬵。
抚筝疑未释,西州复沾衿。
紫囊皆少年,秉钺扫云阴。
茂绩世茅土,有孙亦璆琳。
祚移卯金刀,志士皆噎喑。
曷不效靖节,种菊遁幽林。
既縻无嘉爵,空怀子房心。
鸿鸣九霄远,雉翳嗟珍禽。
行藏异危逊,览古得良箴。
吾游几入越,独欠隮崯岑。
晋士岂清谈,底柱几江浔。
翠屏倚空碧,浮云更古今。
永言广武叹,谁续洛生吟。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东山景色和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敬仰和怀才不遇的感慨。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怀古咏史(前16句) 诗人站在东山,遥想东晋名臣谢安(诗中"谢家安")在此隐居、后又出山拯救国家的故事。用"谈笑间退敌"的典故,赞美谢安从容化解前秦苻坚入侵的功绩,让百姓免于战乱。"抚筝疑未释"等句生动描写谢安表面镇定弹琴、内心担忧的矛盾形象。

2. 现实感慨(中间12句) 借古讽今,暗指南宋局势。用"紫囊少年"(贵族子弟)对比真正的英雄,讽刺当时权贵无能。"卯金刀"暗指刘宋取代东晋,表达对朝代更迭中志士压抑的同情。建议不如像陶渊明(靖节)归隐田园,但又流露出"空怀张良之志"的不甘。

3. 个人抒怀(最后8句) 诗人自述多次游历越地(今浙江),却始终未能真正登临东山高峰。用"晋朝名士岂止清谈"为谢安正名,指出他们实为国家栋梁。结尾"广武叹"(阮籍怀古之叹)、"洛生吟"(谢安洛阳书生的吟咏)两个典故,表达无人继承先贤遗志的孤独感。

全诗特色: - 将山水与历史人物交融,如用"虞峰""娥涛"等自然景观烘托谢安形象 - 善用对比:谢安的功绩 vs 当下无人、隐居理想 vs 报国志向 - 典故化用自然,如"尊俎却敌""子房心"等,即使不了解出处也能体会情感 - 结尾余韵悠长,留下"欲寻知音而不得"的苍茫感

核心情感: 通过对谢安的追忆,抒发对英雄时代的向往,以及对现实中人才埋没、国家危难的忧愤,最终回归到个人进退两难的生命思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