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扬州(古称维扬)的历史变迁为背景,通过对比古今景象,抒发对兴衰无常的感慨。
前两句写扬州的地理位置和昔日繁华。"江北江南水一涯"点出扬州地处长江北岸,是南北交汇的要冲。"迷楼结绮两堪悲"中,"迷楼"是隋炀帝修建的奢华宫殿,"结绮"指南朝陈后主的豪华楼阁,这两个典故暗示历史上统治者穷奢极欲最终导致亡国的悲剧。
后两句转入现实景象的描写。"雷塘草绿人安在"写当年隋炀帝的葬地雷塘如今只剩野草,不见当年人物。"曾见黄奴坐井时"用"黄奴"(隋炀帝小名)被缢杀在井中的典故,与前文的奢华形成强烈反差。
全诗通过"水涯—楼阁—荒草—枯井"的意象转换,形成一幅历史长卷:从地理要冲到繁华都城,从奢靡宫殿到荒草丛生,最终归于一口见证帝王末路的枯井。这种今昔对比生动展现了"繁华易逝"的历史规律,让读者在短短四句中感受到强烈的历史沧桑感。
鲍寿孙
宋代官吏,字子寿,号云松,歙县(今属安徽)人。度宗咸淳三年(1267)领江东乡荐,时年十八。元至元、贞元间为宝庆州学教授。事见《桐江集》卷一《鲍子寿诗集序》、《新安文献志》卷首《先贤事略》。今录诗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