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探讨的是佛教禅宗的核心思想——"空性"与"中道"。
前两句用对比手法说破两种极端:执着于有形事物("有相有求")是虚妄,但完全否定一切("无形无相")又会陷入死寂。就像生活中,过分追求物质是烦恼,但彻底否定生活意义也会让人失去活力。
后两句给出答案:真正的智慧如同"寒光"(比喻清净的觉性),既真实存在("堂堂密密")又不被任何概念局限("烁太虚")。就像阳光既温暖实在,又能自由穿透整个天空。诗人告诉我们,超越二元对立,在日常生活保持觉知,就能看见这种无处不在的智慧光明。
全诗用"寒光"这个鲜明意象,把抽象的禅理变得可感可知。寒光既不像烈火灼人(比喻执著),也不像黑暗死寂(比喻虚无),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不落两边的中道智慧。
释道川
释道川,号实际,姑苏玉峰(今江苏昆山)人。俗名狄三,初依东齐(《五灯会元》卷一二作斋)谦首座习法,改名道川。高宗建炎初圆顶。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郑乔年漕淮西,迎之于无为军冶父寺开法。卷南岳下十五世,净因继成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七、《五灯会元》卷一二有传。今录诗三十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