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常乐寺五云台

虚空本无云,一气谁所主。
云空两无碍,起灭自散聚。
吾闻心归源,空殒亦无所。
应知不空者,物感自如雨。
君看贤首师,自视木与土。
与云亦奚期,况问色有五。
云何坐说法,瑞应乃如许。
休疑诸天集,未必众龙吐。
云空法如是,我说无说故。
堂中嫡孙在,客至当问取。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云"为引子,探讨了佛教"空"的哲学思想,但用非常生活化的方式表达出来。

开头说天空本来没有云,这些云气是谁在操控呢?其实云和天空互不妨碍,云的聚散都是自然现象。这里用云比喻世间万物,天空比喻佛家说的"空"的境界。

接着诗人说:我听说当心灵回归本源时,连"空"的概念都不需要了。真正重要的不是执着于"空",而是像雨水滋润万物那样自然地应对一切。这里用雨水比喻佛法对众生的滋养。

后面提到"贤首师"(高僧)把自己看作木头泥土一样普通,说明真正得道的人不会刻意追求什么,连五彩祥云这样的瑞相都不在意。诗人反问:为什么高僧说法时总会出现各种祥瑞呢?其实不必怀疑是天神聚会或龙吐祥云,这些现象就像云聚云散一样自然。

最后诗人说:关于佛法的真谛,寺里的高僧嫡传弟子最清楚,有疑问可以去问他。这其实是暗示佛法真理需要亲身求证,不能光靠别人解说。

全诗用云的变化比喻佛法真谛,告诉我们: 1. 不要被表象迷惑,要看透本质 2. 真正的修行是回归本心,不刻意追求 3. 佛法就像雨水滋润万物,是自然而然的 4. 各种神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不必执着

诗人用日常可见的云雨作比,把深奥的佛理说得生动易懂,让人感受到"万物皆空"不是消极的虚无,而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智慧境界。

姚舜陟

姚舜陟,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为江阴军签判(清光绪《江阴县志》卷一一)。今录诗二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