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拜访一位隐居和尚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宁静悠远的意境。
诗人临时起意去拜访一位高僧,来到一座偏僻的野寺。路上看到岸边野花丛中藏着水碓(一种利用水力的舂米工具),溪水倒映着寺庙的风炉(煮茶用的炉子)。这些细节描写让人感受到山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氛围。
抬头看见寺庙屋顶上有新筑的鹊巢(一说鹤巢),和尚的衣袍里藏着旧佛珠。这两个意象很有意思:新鹊巢代表生机,旧佛珠象征修行,暗示这位和尚虽然生活简朴,但精神世界很丰富。
最后诗人说,因为和高僧聊佛法还没尽兴,所以停下船桨在岸边徘徊不舍。这里既表现了诗人对禅理的向往,也透露出他对这方清净之地的留恋。
全诗用简单的画面——野花、溪水、鹊巢、佛珠,就勾勒出超脱尘世的禅意。我们读的时候,仿佛也能跟着诗人一起,暂时逃离喧嚣,感受那份山寺的宁静与智慧的光芒。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