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饶信诗
皇奋厥武,于蔡于徐。
彼凶卒迷,敢抗天诛。
王旅啴啴,怒若虓虎。
是迅是跃,以夷丑虏。
寇乃败逃,自鄂而饶。
而信而衢,奔腾叫譊。
惟时我公,出次于东。
既祷既祃,驷马庞庞。
群帅请命,于皇之训。
踣彼顽嚣,宥此惠顺。
载纡金节,载砺雕戈。
龙盾虎旗,皇威是荷。
进次于衢,寇凶莫逞。
既克三邑,彼卒大窘。
遂偪信城,信城猖猖。
有不能守,复据以江。
公曰尔师,勿徐勿亟。
四军并作,谁其汝克。
或败其腹,或披其枝。
大袒而前,不见刀锯。
寇穷辄走,溃其群丑。
刃不缠腰,红不帕首。
公曰其追,殄灭是期。
卒刌乃肉,血手淋漓。
凡变之始,众或附起。
剪厥渠魁,下人罔治。
皇有恩言,我是用宣。
单车朝出,降幡暮悬。
螟螣已除,稂莠亦斥。
式广德心,以奠乡国。
孰饥孰寒,孰呻而叹。
孰病不治,我惟汝安。
乃留乃处,乃彻我土。
匪逸其居,王师之所。
皇谓我公,尔其克艰。
釐尔宝带,用旌尔贤。
公拜稽首,天子明圣。
公拜稽首,皇袭宠命。
信饶既清,蔡徐亦宁。
惕威狃德,我武用成。
太平之期,谁实致之。
天祚我皇,命公是毗。
公其归相,为时硕辅。
亿万斯年,无敢予侮。
彼凶卒迷,敢抗天诛。
王旅啴啴,怒若虓虎。
是迅是跃,以夷丑虏。
寇乃败逃,自鄂而饶。
而信而衢,奔腾叫譊。
惟时我公,出次于东。
既祷既祃,驷马庞庞。
群帅请命,于皇之训。
踣彼顽嚣,宥此惠顺。
载纡金节,载砺雕戈。
龙盾虎旗,皇威是荷。
进次于衢,寇凶莫逞。
既克三邑,彼卒大窘。
遂偪信城,信城猖猖。
有不能守,复据以江。
公曰尔师,勿徐勿亟。
四军并作,谁其汝克。
或败其腹,或披其枝。
大袒而前,不见刀锯。
寇穷辄走,溃其群丑。
刃不缠腰,红不帕首。
公曰其追,殄灭是期。
卒刌乃肉,血手淋漓。
凡变之始,众或附起。
剪厥渠魁,下人罔治。
皇有恩言,我是用宣。
单车朝出,降幡暮悬。
螟螣已除,稂莠亦斥。
式广德心,以奠乡国。
孰饥孰寒,孰呻而叹。
孰病不治,我惟汝安。
乃留乃处,乃彻我土。
匪逸其居,王师之所。
皇谓我公,尔其克艰。
釐尔宝带,用旌尔贤。
公拜稽首,天子明圣。
公拜稽首,皇袭宠命。
信饶既清,蔡徐亦宁。
惕威狃德,我武用成。
太平之期,谁实致之。
天祚我皇,命公是毗。
公其归相,为时硕辅。
亿万斯年,无敢予侮。
现代解析
这首《平饶信诗》是一首描写古代军队平定叛乱、恢复和平的叙事诗,用生动的画面和激昂的语调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胜利后的安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1. 战争场面:猛虎般的军队与溃逃的叛军
诗的开篇用"怒若虓虎"形容朝廷军队的勇猛,像发怒的老虎一样扑向叛军。叛军("凶卒")一开始嚣张抵抗,但在强大的王师面前节节败退,从湖北(鄂)一路逃到江西(饶)、上饶(信)、衢州(衢),狼狈得像被追打的丧家之犬。"奔腾叫譊"四个字活画出叛军溃逃时的混乱场面。
2. 统帅的智慧:刚柔并济的用兵之道
诗中"我公"(统帅)的形象很立体:他先在东方举行祭祀("既祷既祃")祈求胜利,战前准备充分;面对据城死守的叛军,他不急于强攻("勿徐勿亟"),而是分兵包抄,像砍树枝一样瓦解敌军("或披其枝")。最精彩的是他懂得区别对待:严惩顽固头目("踣彼顽嚣"),宽恕投降的普通士兵("宥此惠顺"),这种策略加速了胜利。
3. 胜利后的善政:从刀剑到锄头的转变
战争结束后,诗歌重点转向重建和平。统帅像医生一样关心百姓疾苦:"谁在挨饿受冻?谁在病中呻吟?"("孰饥孰寒,孰呻而叹")。他解除武装("彻我土"指撤除军营),让士兵变回农民,用德政安抚地方("式广德心")。最后皇帝嘉奖统帅的功绩,赐他宝带,而统帅谦恭地归功于天子圣明。
诗歌的核心魅力
全诗像一部微型史诗,既有"龙盾虎旗"的血战镜头,也有"降幡暮悬"的和平曙光。最打动人的是它超越了单纯歌颂武功,强调了"武力的目的是恢复民生"的思想。比如描写叛军投降时"红不帕首"(不再用红布包头反抗)、"血手淋漓"的细节,都让历史场景跃然纸上。最后归功于天子圣明、统帅贤能的结局,也体现了古代"忠君安民"的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