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水月大师退而有作
大块震噫气,不能号无窍。
天游非六凿,自得形神妙。
吾观水月翁,苍髯带白帽。
人言数百岁,岂有他缪巧。
嗔骂作佛事,座供弥勒笑。
一笑与一嗔,如幻何足道。
中含狮子声,原本在忠孝。
人种不可失,苦来尘俗闹。
纷纷蜉与蚁,辄以功名嬲。
师非卜筮伦,妄问或妄告。
嗟哉婆心切,儿童只狂跳。
同床各异梦,舌敝津亦耗。
何如苏门老,对客唯长啸。
天游非六凿,自得形神妙。
吾观水月翁,苍髯带白帽。
人言数百岁,岂有他缪巧。
嗔骂作佛事,座供弥勒笑。
一笑与一嗔,如幻何足道。
中含狮子声,原本在忠孝。
人种不可失,苦来尘俗闹。
纷纷蜉与蚁,辄以功名嬲。
师非卜筮伦,妄问或妄告。
嗟哉婆心切,儿童只狂跳。
同床各异梦,舌敝津亦耗。
何如苏门老,对客唯长啸。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水月大师的得道高人形象,通过生动的生活场景揭示深刻的处世哲理。
开篇用自然现象作比喻:大地震动需要气孔(就像人需要表达),而真正超脱的人不需要刻意表现("天游非六凿")。水月大师外表平凡(花白胡子戴白帽),但传说他活了几百岁,其实并非有什么神奇法术。
大师的日常行为充满禅机:他通过责骂来点化世人,佛堂里供着笑口常开的弥勒佛。诗人认为这些看似矛盾的行为(又骂又笑)都是表象,就像幻影不必太在意。真正重要的是大师教导的核心——狮子吼般的教诲始终围绕"忠孝"这个根本。
诗中批评世俗的浮躁:人们像蜉蝣蚂蚁般追逐功名,用无聊问题打扰大师。大师本不是算命先生,但依然苦口婆心劝导,可惜世人像顽童般不领情。最后诗人感叹:与其这样费尽口舌,不如像魏晋名士孙登那样,面对访客只以长啸回应,反而更有深意。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用大师的超然对照世俗的庸碌,用表面的嬉笑怒骂衬托内在的智慧,最终指向一个核心思想:真正的修行不在形式,而在于守住做人的根本(忠孝),面对纷扰保持超脱。这种大智若愚的生活态度,在今天这个浮躁的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