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琰归汉图
文姬别胡地,一骑轻南驰。
伤哉贤王北,一骑挟二儿。
二儿抱父啼,问母何所之。
停鞭屡回首,重会知无期。
孰云天壤内,野心无人彝。
凡物以类偶,湿化犹相随。
穹庐况万里,日暮惊沙吹。
惜哉辨琴智,不辨华与夷。
纵怜形势迫,难掩节义亏。
独有思汉心,写入哀弦知。
一朝天使至,千金赎蛾眉。
雨露洗腥瘢,阳和变愁姿。
出关拜汉月,照妾心苦悲。
妾心倘未白,何以觐彤墀。
狐死尚首丘,越鸟终南枝。
如何李都尉,没齿阴山陲。
伤哉贤王北,一骑挟二儿。
二儿抱父啼,问母何所之。
停鞭屡回首,重会知无期。
孰云天壤内,野心无人彝。
凡物以类偶,湿化犹相随。
穹庐况万里,日暮惊沙吹。
惜哉辨琴智,不辨华与夷。
纵怜形势迫,难掩节义亏。
独有思汉心,写入哀弦知。
一朝天使至,千金赎蛾眉。
雨露洗腥瘢,阳和变愁姿。
出关拜汉月,照妾心苦悲。
妾心倘未白,何以觐彤墀。
狐死尚首丘,越鸟终南枝。
如何李都尉,没齿阴山陲。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东汉才女蔡文姬被匈奴掳走多年后归汉的故事,用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她的矛盾与痛苦。
开篇用对比画面切入:蔡文姬独自骑马南归("一骑轻南驰"),而匈奴左贤王带着两个孩子向北走("一骑挟二儿")。孩子哭着问爸爸"妈妈去哪了",这个细节特别揪心,让读者立刻感受到骨肉分离的痛。
中间部分有三层深刻思考:
1. 用自然现象作比喻:说万物都会同类相聚(湿化相随),暗指人与故土本该不离不弃。但现实是蔡文姬被困在万里之外的帐篷(穹庐),每天面对风沙,暗示她多年异族生活的艰辛。
2. 尖锐的质疑:夸她懂琴艺(辨琴智),却看不懂中原与蛮夷的区别,表面是迫于形势,实则认为她有亏节义。这里反映了古代对女性贞节的严苛标准。
3. 用动物作比:狐狸死时头要朝向巢穴(首丘),南方来的鸟总停在朝南的树枝上,这些自然本能反衬出人对故乡的眷恋。
结尾写归汉场景:用"雨露洗腥瘢"比喻洗去匈奴生活的痕迹,"拜汉月"的举动像在向月亮证明自己的忠心。最后突然转到李陵(李都尉),这位投降匈奴的汉将成了反面对比——蔡文姬终究回来了,而李陵老死在异乡,这个结尾发人深省。
全诗最打动人心的,是真实展现了母亲与爱国者的双重挣扎:她南归时不停回头张望("停鞭屡回首"),心里明白再也见不到孩子;回到汉朝后,又要努力证明自己的清白。这种撕裂般的痛苦,通过"哀弦"(悲伤的琴声)的意象传达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