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曾经辉煌的书楼如今衰败的景象,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表达了时光流逝、繁华不再的感慨。
前两句写书楼昔日的盛况:雕花的屋脊高耸入云,靠近繁华的街道,装饰华美的大门里曾经珍藏着珍贵的书籍。"䡾䡾"形容屋脊高耸的样子,"九衢"指繁华的街道,"藻扃"是装饰华丽的大门,"蕊函书"指珍贵的书籍。
后两句写现在的凄凉:如今书楼空荡无人,只有月光依旧徘徊在飞檐之间,却再也不把清冷的光辉照进那些精美的窗棂了。"飞轩"指高翘的屋檐,"碧疏"是精美的窗格。诗人用"不把"二字,赋予月光以人的情感,仿佛月光也嫌弃这破败的书楼。
全诗通过"雕甍"与"无复"、"藻扃"与"孤光"的对比,形成强烈反差,让读者感受到盛衰无常的悲凉。最后用月光"不照"的细节,更添一层寂寞,展现了诗人对文化衰落的惋惜之情。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