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送殷介持归疁城
朔风萧萧林竹折,晓来门外千山雪。
有客淹留阳羡城,愁听旅馆鸡声咽。
仲文儒雅旧知名,漂泊江湖百感生。
故园东归岁云暮,断冰寒月他乡路。
村桥早发行人稀,冻浦舟横不敢渡。
朱门重裘被僮仆,文章不救穷途哭。
短衣冲雪君毋悲,寒士何当谢荒谷。
君不见少陵广厦空高歌,江上秋风卷茅屋⑴。
有客淹留阳羡城,愁听旅馆鸡声咽。
仲文儒雅旧知名,漂泊江湖百感生。
故园东归岁云暮,断冰寒月他乡路。
村桥早发行人稀,冻浦舟横不敢渡。
朱门重裘被僮仆,文章不救穷途哭。
短衣冲雪君毋悲,寒士何当谢荒谷。
君不见少陵广厦空高歌,江上秋风卷茅屋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冬送别友人的场景,充满了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贫寒文人的同情。
前四句写景:北风呼啸,竹林被吹断,清晨推门一看,外面已是白雪覆盖的群山。一位客人(殷介持)滞留在阳羡城(今江苏宜兴),在旅馆里听着凄凉的鸡鸣,心中充满忧愁。这里用风雪和孤寂的意象,烘托出离别的凄凉氛围。
中间八句写人:诗人提到殷介持(仲文)是个儒雅有才的人,曾经很有名望,但如今漂泊江湖,百感交集。他岁末东归故乡,却要踏着寒冰冷月赶路。村口的桥上行人稀少,河面结冰,船也不敢渡河。这几句既写旅途的艰辛,也暗含人生漂泊的无奈。
最后六句抒情:诗人感慨,富贵人家(朱门)的仆人穿着厚厚的皮袄,而文人即便有才华,也难逃穷困的命运。但他劝慰友人不要因风雪而悲伤,寒士(贫寒的读书人)本就该习惯艰苦的生活。最后借杜甫(少陵)的例子,说杜甫曾写诗幻想有广厦庇护天下寒士,可自己却住在破茅屋里,被秋风吹走屋顶——暗示文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充满无奈与悲悯。
全诗主旨:通过风雪送别的场景,表达对友人漂泊命运的同情,也反映了古代寒门文人的普遍困境——即便有才学,也难逃贫寒,理想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诗中既有对友人的劝慰,也有对世道不公的隐晦批判,情感真挚,意境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