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哀诗·兰午亭明府

沧州吾邻郡,自古多奇士。周旋文字交,知我惟兰子。

早岁歌《鹿鸣》,壮年偶出仕。未膺赤绶荣,忽集青蝇矢。

一官奚足恋,弃之犹敝屣。归来发藏书,今古究终始。

下觑章句儒,前后等糠秕。一身甘支离,众口任訾毁。

我时困青衿,相遇长安市。冠盖日纷纭,惟君独伟视。

从此弟畜我,论长十年齿。会合常苦悭,两度过君里。

君复京洛游,我初弹冠喜。对床话风雨,解囊济庚癸。

导我语周详,爱君文丽绮。君忽掉头笑,书生见尚尔。

丈夫宏建树,岂在钻故纸。陈编酣糟粕,随人效诺唯。

以此取世资,咄嗟尔奴婢。东西日侵略,当引为国耻。

衮衮诸公卿,了不知彼己。隐忧伏萧墙,闰位乱蛙紫。

嫠恤岂徒然,兴亡有责耳。邻舍闻咋舌,窃骂君狂诡。

昧昧我思之,针砭彻心髓。句留逾半载,暌违倏一纪。

中间一邂逅,匝月整行李。有如饥得食,颇似鼎染指。

誉我学精进,窥君貌衰委。君养丘园高,我痛垩庐倚。

朝端争水火,君言斯验矣。三辅暴徒起,爬梳不可止。

红巾塞里巷,朝人暮犬豕。官吏莫谁何,父老肃拜跪。

君曰乃盗耳,蕴祸在内宄。忌者走相告,凶党抽刃俟。

俄顷悉坌集,大索不移晷。倔强就执缚,欢呶醢之已。

枯胔暴原野,家人幸料理。不日渠魁诛,沥血为君祀。

我困围城中,翠华已西驶。消息故乡来,流涕但抚髀。

不得哭寝门,喉梗若结痞。乳臭实召祸,贤哲独遭否。

昔约君卜邻,今为君作诔。昔别客魂消,今伤臣质死。

造物能穷人,先夺其所恃。欲碎伯牙琴,且隐南郭几。

天池有时翻,泉台何日起。安得寄此词,置君幽宫里。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为悼念好友兰午亭而作,用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比喻,讲述了一段超越生死的友谊,同时揭露了晚清社会的黑暗现实。

全诗可分为四部分:

1. 回忆相识相知(开头到“众口任訾毁”) 诗人回忆与兰午亭的友谊,称赞他博学多才、淡泊名利。兰午亭早年做官,但因不愿同流合污而辞官归乡,专心研究学问,即使被人诋毁也不在乎。诗人敬佩他特立独行的品格。

2. 描写深厚友谊(“我时困青衿”到“针砭彻心髓”) 诗人回忆两人在京城相遇的情景,兰午亭虽年长,却待他如兄弟。他们一起谈诗论文,兰午亭还慷慨解囊帮助他。兰午亭忧国忧民,痛斥官员昏庸无能,认为读书人不应只会死读书,而应关心国家兴亡。旁人骂他狂妄,诗人却认为他的话句句戳中时弊。

3. 叙述好友遇害(“句留逾半载”到“今伤臣质死”) 诗人与兰午亭分别多年后重逢,发现他已衰老。后来,暴徒作乱,兰午亭直言他们是受内部人指使,因此被暴徒杀害,尸体被丢弃在荒野。诗人听闻噩耗,悲痛欲绝,后悔未能见他最后一面。

4. 抒发悲痛之情(“造物能穷人”到结尾) 诗人感叹命运不公,夺走了他最信赖的朋友。他想要摔碎琴(象征知音已逝),隐居起来(象征心灰意冷),希望这首诗能传到九泉之下,告慰亡友。

诗歌的魅力在于:

* 真挚的友情: 诗人用“对床话风雨”“有如饥得食”等比喻,生动展现了两人亲密无间的关系。 * 深刻的社会批判: 通过兰午亭的遭遇,揭露了晚清官场腐败、社会动荡的现实。 * 强烈的感染力: 诗人用“喉梗若结痞”“流涕但抚髀”等直白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他撕心裂肺的悲痛。

兰午亭的形象: 他是一个正直、博学、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敢于直言,不惧权贵,最终因坚持真理而被害。他的悲剧也是晚清许多进步人士的缩影。

诗人的情感: 诗中既有对好友的深切怀念,也有对黑暗现实的愤怒,更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这首诗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