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故城(俗谓姚司徒城,盖草窃者)

故城邑东南,盘盘蛰脩蛇。
借问经始人,云是司徒家。
唐季遭闵凶,群盗纷如麻。
淮海尤剽轻,时时起邀遮。
甚者控壤地,相错临犬牙。
斯人何为者,寻兵啸麇麚。
擅此一抔土,仅侔国于蜗。
鍖锧稽天诛,至以功爵加。
百年去随手,遗渚临汀沙。
牛羊阅朝昏,草木自萌芽。
谁非化黄壤,此独遗鸡笯。
停骖一回首,浩叹空歌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荒废的古城(海门故城)的凄凉景象,并借古讽今,反思历史的无常和权力的虚幻。

开头描写古城盘踞在东南方,像一条蛰伏的长蛇,给人一种荒凉神秘的感觉。诗人问起这座城的来历,人们说是"司徒家"(古代高官)所建。这里暗示这座城曾经辉煌,但如今已成废墟。

接着诗人回顾唐朝末年动荡的历史:盗贼四起,淮海地区尤其混乱,有人甚至割据一方。诗中提到的"斯人"(这个人)可能指割据者,他啸聚兵马,占据弹丸之地,却妄想称王称霸。诗人讽刺这种割据行为就像蜗牛壳里做道场——自以为是,实则可笑。

然后诗人感叹:虽然这些人曾嚣张一时,但百年后一切都烟消云散,只留下荒废的城池。如今这里只有牛羊出没,草木丛生。所有人最终都会化为黄土,唯独这座城还留着些断壁残垣,像废弃的鸡笼一样。

最后诗人停车回望,发出深深的叹息。这里的"歌巴"可能指古代悲歌,表达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全诗通过一座废城的兴衰,揭示了权力和野心的虚幻,提醒人们:再辉煌的功业也敌不过时间的冲刷。诗人用生动的比喻(如长蛇、蜗牛、鸡笼)和鲜明的对比(昔日的权势与今日的荒凉),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