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写给一位名叫杨应宁的官员的送别诗,赞美他的才华和政绩,同时表达对他未来仕途的期待。
前两句夸杨应宁是文坛大家,年轻时就已经名扬天下。"文章谁是大方家"用反问强调他的文学造诣,"早岁英名海内誇"说明他年少成名。
中间四句具体描述他的政绩:在多地任职时施行仁政("歌岂弟"指百姓歌颂他仁厚),在南京("陪京")主持重要典礼。接着想象他赴任途中会因山水激发诗兴,虽然思念家乡但仕途顺利("路不赊"指路途不远,暗喻仕途通达)。
最后两句是劝勉:不要说南京官职清闲,相信很快就会被皇帝召回京城重任要职。"黄麻"指诏书,暗示他将获得更高任命。
全诗通过"文章-政绩-前程"的递进结构,既展现了杨应宁的文人本色与官员形象,又巧妙传递了对他未来发展的美好祝愿,体现了古代文人赠别诗将赞美、勉励融为一体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