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在天宁院(寺庙)中静心感悟的场景,充满超脱尘世的意境。
开头"飘然吟魄到鳌山"用"飘然"形容诗人灵魂轻盈自在的状态,像一缕清风来到鳌山(寺庙所在),暗示诗人已进入忘我的创作境界。"好句空疏水石间"写诗人在清幽的山水间寻找灵感,却发现好诗句难以捕捉,透露出创作中的苦闷与追求。
后两句"眼界清虚心不息,浮生能有几人间"是诗眼。诗人说当心灵澄澈时,思绪反而更加活跃;而人生短暂,能有多少这样超然物外的时刻呢?这里既有对清净境界的珍惜,也暗含对世俗生活的感慨。
全诗妙在将"静"与"动"完美结合:环境是静谧的寺庙山水,内心却是活跃的诗思涌动。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文人雅士既向往清净,又无法停止思考的矛盾心理,最终落在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感悟上。语言看似平淡,却蕴含着对生命与创作的深沉思考。
吕夷简
吕夷简(978年-1044年10月3日),字坦夫。淮南路寿州(今安徽凤台)人,祖籍京东路莱州(今属山东)。北宋政治家,太子太师吕蒙正之侄、光禄寺丞吕蒙亨之子。康定元年(1040年)再次拜相。庆历元年(1041年),徙封许国公,兼枢密使。其后因病以太尉致仕。庆历四年(1044年)去世,年六十六。追赠太师、中书令,谥号“文靖”。嘉祐八年(1063年),配享仁宗庙庭。宝庆二年(1226年),绘像于昭勋阁,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原有文集二十卷,今已佚。《全宋诗》录其诗十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