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晚香
●最高楼寿梅屋儒学谭提举九月十九
西江水,分润到全闽。芹藻亦生春。秀钟东壁双躔瑞,祥开南极一星明。把紫阳、年月算,恰同庚文公庚戌九月十五生。
前十日、重阳秋正好。后十日、小阳春未透。梅与菊,此交承。酌公菊水来称寿,期公梅实去和羹。要教人,看久远,是功名。
西江水,分润到全闽。芹藻亦生春。秀钟东壁双躔瑞,祥开南极一星明。把紫阳、年月算,恰同庚文公庚戌九月十五生。
前十日、重阳秋正好。后十日、小阳春未透。梅与菊,此交承。酌公菊水来称寿,期公梅实去和羹。要教人,看久远,是功名。
现代解析
这首词是写给一位名叫谭提举的儒学先生的祝寿诗,用轻松温暖的笔调把寿星的品格和祝福巧妙融合。
上片用"西江水滋养全闽"开篇,暗喻谭先生学问渊博、惠泽四方。把寿星比作天上祥瑞的南极星,又提到他和理学大师朱熹(紫阳)同是庚戌年出生,突出其德高望重。这里用"芹藻生春"的意象,既指学生因老师而成长,又暗含对教育事业的赞美。
下片选取重阳节前后二十天这个特殊时间点:前有菊花盛放的重阳,后有小阳春将临的时节,正好连接了"梅菊交替"的自然景象。这里用"菊水祝寿"表达当下祝福,用"梅实和羹"期盼未来——既希望寿星如梅子调味羹汤般继续贡献智慧,更祝愿他的功业能长久流传。
全词妙在把祝寿、咏物、赞人自然结合:用梅菊象征坚贞与高洁,用节气更替喻指传承,用"算年月""看久远"等生活化表达,把对学者风骨的敬重转化为亲切的祝福,读来既有文化底蕴又不失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