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六十二首 其四十六
正邪乖明昧,善恶异相征。
大慈降梵志,乘空各变形。
六千俱舍执,七众各休祯。
邪徒虚抗志,鍱腹浪求名。
身子多才智,陵化照机庭。
四辩无不可,六通奋英情。
乘权摧异见,伏邪同幽冥。
自知荧光劣,徒诤太阳精(见同书卷六八《破邪篇》。)。
大慈降梵志,乘空各变形。
六千俱舍执,七众各休祯。
邪徒虚抗志,鍱腹浪求名。
身子多才智,陵化照机庭。
四辩无不可,六通奋英情。
乘权摧异见,伏邪同幽冥。
自知荧光劣,徒诤太阳精(见同书卷六八《破邪篇》。)。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对比手法讲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正邪善恶就像光明与黑暗,本质完全不同。诗中用了一系列形象比喻:
1. 正邪对立:开头就说正直与邪恶、善良与丑恶就像白天黑夜一样分明。"梵志"(修行者)凭借慈悲心能看透本质,而邪念之人只会像竹片肚子(鍱腹)一样虚荣膨胀。
2. 智慧的力量:提到"身子"(指舍利弗,佛陀智慧第一的弟子)用才智就像阳光照亮庭院,具备"四辩六通"(佛家说的四种辩论才能和六种超凡能力)能破除邪见。这里把智慧比作能摧毁黑暗的阳光。
3. 自不量力的讽刺:最后说邪念之人就像萤火虫(荧光)非要和太阳争光辉,暗示某些人没有真本事还硬要逞强。
全诗核心是说:真正的智慧能看穿虚伪,而虚伪之人再怎么伪装也改变不了渺小的本质。就像现代社会里,踏实做事的人终会被认可,而投机取巧者即便一时得意,最终也会原形毕露。诗人用佛家典故讲的这个道理,其实对普通人待人处事也很有启发——要修炼真本事,别做虚张声势的"萤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