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金陵谒吴大帝庙

人苦曹瞒虐,天悲驻禄终。
山河分鼎峙,气象发江东。
一旦墟京洛,弥年豢幼冲。
炎精竟灰烬,紫盖出艨艟。
长策资公瑾,雄才得吕蒙。
招延师友义,继述父兄忠。
旧府峨双阙,惊涛涌半空。
风云龙虎势,日月帝王功。
地力因时险,神谋与意通。
屈伸思所济,逆顺审于衷。
骏足嗤交货,灵牙耀即戎。
同盟界函谷,独断保蚕丛。
定霸葵丘劣,推心建武同。
长沙兆生识,典午赖余风。
战守遗踪在,登临四望中。
陵迁成万古,世异想群雄。
歌舞居民祀,干戈逐虏功。
征帆来浦外,久客怆途穷。
精锐销孤剑,飘零若断蓬。
徘徊灵庑下,暮叶乱江枫。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李曾伯拜谒孙权庙时所作,通过回顾三国历史来抒发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自身漂泊的感慨。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历史背景铺垫(前八句) 诗人开篇用对比手法描写三国格局:曹操(曹瞒)的暴政让百姓受苦,而孙权在江东建立基业。用"山河分鼎峙"形象展现魏蜀吴三足鼎立,"炎精灰烬"暗示汉朝灭亡,"紫盖艨艟"则描绘孙权以水军起家的英姿。

2. 孙权功业赞颂(中间十六句) 这是全诗核心部分,诗人用具体事例展现孙权才能: - 善用人才:重用周瑜(公瑾)、吕蒙等将领 - 继承父兄基业:保持孙坚、孙策的忠勇传统 - 军事成就:以长江天险为屏障,通过赤壁之战等奠定霸业 - 政治智慧:在魏蜀之间灵活周旋,比春秋霸主齐桓公(葵丘会盟)更出色 其中"风云龙虎势"等句用动态比喻,将孙权比作驾驭风云的龙虎,突出其帝王气概。

3. 现实场景描写("战守遗踪在"起六句) 诗人转入现实,描写在孙权庙前的所见所感: - 登高望远时,历史遗迹仍在 - 百姓至今用歌舞祭祀孙权 - "干戈逐虏功"强调孙权保卫江南的功绩 这些描写让历史与现实产生交织感。

4. 个人情感抒发(最后八句) 诗人突然转向自身处境: - 用"征帆""久客"暗示自己漂泊经历 - "孤剑""断蓬"比喻才华无处施展的孤独 - 结尾"暮叶乱江枫"的秋景,烘托出惆怅心情 这种个人感慨与对英雄的追慕形成强烈反差,体现南宋文人面对山河破碎的复杂心境。

全诗艺术特色: 1. 历史与现实交织,既有宏大叙事又有细腻抒情 2. 善用比喻(如将孙权比作龙虎)和典故(如葵丘会盟) 3. 语言刚健有力又富有画面感,如"惊涛涌半空"的壮阔景象 4. 情感跌宕起伏,从激昂赞颂到深沉感慨

诗人通过缅怀孙权这位保境安民的英雄,隐晦表达了对南宋偏安政局的不满,以及自己报国无门的苦闷。这种借古讽今的手法,让历史题材有了现实意义。

袁陟

洪州南昌人,字世弼,号遁翁。袁抗子。仁宗庆历六年进士。历当涂县令、太常博士,官终殿中丞。卒年三十四。刻苦好学,善为诗。有《遁翁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