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又略带忧伤的黄昏场景,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意象,传递出孤独与沉思的情感。
1. 黄昏的静谧与孤独 开篇"灯火黄昏尽,无家不掩门"直接勾勒出日暮时分的画面:天色渐暗,家家户户都关上了门。这里"无家不掩门"暗示了一种普遍的封闭感,为后文的孤独感埋下伏笔。
2. 水月交融的灵动画面 "为看桥上月,印破水中云"是全诗最生动的部分。诗人站在桥上,看到月亮倒映在水中,仿佛"印破"了水里的云影。这个"破"字用得巧妙,既写出月光穿透云影的动态,又暗含一丝打破平静的意味。
3. 自然界的生机与喧闹 "树影纵横见,蛙声杂遝闻"转入听觉描写。纵横交错的树影和此起彼伏的蛙鸣,让静谧的夜晚突然热闹起来。这种自然的喧闹反而衬托出人的孤独。
4. 独坐者的深沉思绪 结尾"幽人思正苦,独坐更难论"点明主题:一个沉思的人正陷入深深的愁苦,这种孤独的滋味难以言说。"更难论"三字留下余韵,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无法倾诉的孤寂。
诗歌魅力: 诗人用极简的笔墨,把常见的黄昏景象写得充满诗意。从视觉(灯火、月影、树影)到听觉(蛙声),再到心理(幽人独坐),层层递进,最后落在"说不出的孤独"这个人类共通的感受上。我们都有过独自面对黄昏的时刻,诗人把这种微妙情绪精准地捕捉并呈现出来,让人产生共鸣。
赵善信
赵善信,字思忠,号扬巷。太宗七世孙(《宋史》卷二二七《宗室世系》一三),善傅弟。事见《历朝上虞诗集》卷三。今录诗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