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身处乱世的人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和对未来的希望。
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豪情壮志:就算九重天门也能喊开,再大的风浪也能扭转。这展现了诗人想要力挽狂澜的抱负。
三四句转为现实描写:自己从死亡边缘逃出生天,而战场上不知有多少将士尸骨未收。强烈的对比凸显了战争的残酷。
五六句用比喻手法:像风中坚韧的野草依然挺立,像寒冬的松树等待培育。这既暗指自己在逆境中的坚持,也表达了对培养人才的期待。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独自怀念往事时,发现身边其实有很多杰出人才。这是对未来的信心,暗示只要善用人才,就有希望改变现状。
全诗情感起伏明显,从豪迈到沉痛,再到坚韧,最后转为希望。诗人通过自然景物和战争场景的对比,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展现了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
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