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

幽居一亩枕溪棱,阶下杉松缠古藤。
常爱园林深似隐,不嫌门户冷如僧。
麦宜过社犹催种,山近经秋却懒登。
已把壮心闲顿置,少年莫要苦相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隐居乡村的闲适生活,表达了放下功利心、享受宁静的豁达心态。

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勾勒出居住环境:房子不大,紧挨着小溪而建,门前台阶旁的杉树和松树上缠绕着老藤。这些细节传递出自然古朴的生活气息。

中间四句通过对比展现主人公的生活态度:他喜欢园林的幽深,享受这种与世隔绝的感觉;虽然家里冷清得像寺庙,但他并不介意。该种麦子的时候他依然会勤劳耕种,但面对秋日的山景却懒得去登高观赏——这种"该勤快时勤快,该懒散时懒散"的态度,体现了他对生活的从容把握。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主人公已经把年轻时的雄心壮志都放下了,所以劝年轻人不要觉得他这样很可悲。这里的"苦相憎"可以理解为"看不惯"或"觉得可惜"。这种不勉强自己、也不评判他人的生活智慧,正是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

整首诗就像一幅水墨画,用简单的乡村景物和日常生活,勾勒出一个活得通透的隐士形象。它告诉我们:人生不必总是紧绷着,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安于简单平淡,也是一种难得的智慧。

石介

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桥沟村)人。北宋初学者,思想家。宋理学先驱。曾创建泰山书院、徂徕书院,以《易》、《春秋》教授诸生,“重义理,不由注疏之说”,开宋明理学之先声。世称徂徕先生。“泰山学派”创始人。关于“理”、“气”、“道统”、“文道”等论对“二程”、朱熹等影响甚大。从儒家立场反对佛教、道教、标榜王权,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论据。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曾作《怪说》等文,抨击宋初浮华文风。著有《徂徕集》二十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