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斋
古之学为已,今之学为人。
始乎芒芴间,扩充遂无垠。
克已而复礼,天下皆归仁。
尼父百世师,道妙圣且神。
天将为木铎,故未丧斯文。
贤哉颜氏子,至乐忘其贫。
语之而不惰,好学无与伦。
孟子养浩然,卓尔踵后尘。
万钟与千乘,不肯易其身。
茫茫自圣哲,六籍经几秦。
末学更多岐,学海无问津。
伊川二先生,身修道愈振。
当年从之游,不减洙泗滨。
至今士气盛,亦复民风淳。
柴子柯山秀,言厉即之温。
由来思无邪,果见德有邻。
潜心坐一室,淡泊遗嚣纷。
收视而返听,自得于见闻。
先生虽云亡,书在传日新。
得味极钻仰,恍如入室亲。
而我先君子,实预绛帐宾。
我亦闻绪馀,往往书诸绅。
多言反成蔽,目击道乃存。
藜杖一幅巾,蚤晚来叩门。
始乎芒芴间,扩充遂无垠。
克已而复礼,天下皆归仁。
尼父百世师,道妙圣且神。
天将为木铎,故未丧斯文。
贤哉颜氏子,至乐忘其贫。
语之而不惰,好学无与伦。
孟子养浩然,卓尔踵后尘。
万钟与千乘,不肯易其身。
茫茫自圣哲,六籍经几秦。
末学更多岐,学海无问津。
伊川二先生,身修道愈振。
当年从之游,不减洙泗滨。
至今士气盛,亦复民风淳。
柴子柯山秀,言厉即之温。
由来思无邪,果见德有邻。
潜心坐一室,淡泊遗嚣纷。
收视而返听,自得于见闻。
先生虽云亡,书在传日新。
得味极钻仰,恍如入室亲。
而我先君子,实预绛帐宾。
我亦闻绪馀,往往书诸绅。
多言反成蔽,目击道乃存。
藜杖一幅巾,蚤晚来叩门。
现代解析
这首诗探讨了古今学习态度的差异,赞美了真正的学者精神。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不肯易其身")通过对比古今学者的不同追求展开: - 古人学习是为完善自我(孔子、颜回),今人学习却是为做给别人看 - 用孔子和颜回的例子,说明真正的学者即使贫困也能保持快乐,坚守道德 - 孟子延续这种精神,面对富贵诱惑也不改变操守
第二部分("茫茫自圣哲"到"亦复民风淳")讲述学术传承的曲折: - 战国后学术出现混乱,直到程颐程颢兄弟重振儒学 - 他们的教学堪比孔子时代,影响了社会风气
第三部分("柴子柯山秀"到最后)聚焦一位当代学者: - 这位柴先生生活简朴,专注学问,像古代贤人一样 - 虽然他已去世,但他的著作仍在启发后人 - 作者父亲曾师从柴先生,作者也深受影响 - 最后以温馨画面结尾:作者期待带着简单行装去拜访求教
诗歌精髓在于: 1. 批判功利性学习,提倡为自我修养而学 2. 强调真正的学问需要专注和简朴的生活态度 3. 通过古今学者典范,展现学术精神的永恒价值 4. 用生活化场景(如拄杖叩门)让哲理更亲切
最打动人的是最后几句:虽然讨论的是严肃的学术传承,却落在日常生活的温馨画面上,让人感受到学问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可以融入生活的追求。
李处权
(?—1155)宋徐州丰县人,徙江宁溧阳,字巽伯。李淑曾孙。徽宗宣和间,与陈恬、朱敦儒并以诗名。南渡后曾领三衢。卒年七十余。有《崧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