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人多食蛙者作诗示意
淮人为水族,庖脍亦已巧。
田间有鸣鸡,性命得自保。
吴人口垂涎,捕取穷浩渺。
于吴产或多,于淮求则少。
要之业境会,食债良自绕。
予也家淮南,游吴尝草草。
平生下箸处,但觉皆羊枣。
不论赤鲩公,亦及长须老。
何况鼓吹部,可作钟鼎宝。
世间多空中,所见徒有表。
至美不外示,鱼鳖岂皆好。
君看十月鹑,羽翼甚轻矫。
变化须臾间,不念旧池沼。
食鹑乃无言,食蛙或颦愀。
鹑蛙等无二,妄想自颠倒。
舌根无尽期,所得在一饱。
哀哉南路徐,食方说燖煼。
但俱供芋羹,不必著锦袄。
较之食疮痂,岂但能稍稍。
田间有鸣鸡,性命得自保。
吴人口垂涎,捕取穷浩渺。
于吴产或多,于淮求则少。
要之业境会,食债良自绕。
予也家淮南,游吴尝草草。
平生下箸处,但觉皆羊枣。
不论赤鲩公,亦及长须老。
何况鼓吹部,可作钟鼎宝。
世间多空中,所见徒有表。
至美不外示,鱼鳖岂皆好。
君看十月鹑,羽翼甚轻矫。
变化须臾间,不念旧池沼。
食鹑乃无言,食蛙或颦愀。
鹑蛙等无二,妄想自颠倒。
舌根无尽期,所得在一饱。
哀哉南路徐,食方说燖煼。
但俱供芋羹,不必著锦袄。
较之食疮痂,岂但能稍稍。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吃青蛙这件事,讲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们常常对食物有偏见,其实都是自己心里在作怪。
开头说淮河边的人爱吃青蛙,烹饪技术很好。但田间打鸣的公鸡却能保住性命,因为吴地人更爱吃青蛙,把青蛙都抓光了。这里用对比手法,带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是动物,有的被吃,有的不被吃?
接着诗人现身说法:自己是淮河人,在吴地吃过各种奇怪食物。他觉得食物本身没有高低贵贱,就像羊枣(普通果子)和名贵鱼虾本质上都是填饱肚子的东西。人们觉得青蛙("鼓吹部"指蛙鸣声像奏乐)低贱,却把鹌鹑当宝贝,这很可笑。
最精彩的是结尾部分:青蛙和鹌鹑本质上没区别,人们觉得吃青蛙恶心、吃鹌鹑高档,完全是心理作用。就像有人吃疮痂(一种恶心的吃法)觉得很香,有人穿着锦缎衣服却只满足于喝芋头汤。诗人用这些极端例子告诉我们:对食物的好恶,其实都是主观的偏见。
全诗用日常饮食做比喻,揭示了一个普遍现象:人们常常被表面现象迷惑,对事物产生不合理的评判标准。就像现在有人觉得吃狗肉残忍,却大口吃猪肉,本质上都是选择性看待问题。诗人用幽默犀利的语言,让我们反思自己是否也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事物。
朱翌
朱翌(1097—1167)字新仲,号潜山居士、省事老人。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卜居四明鄞县(今属浙江)。绍兴八年(1138),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祠部员外郎、秘书少监、起居舍人。十一年,为中书舍人。秦桧恶他不附己,谪居韶州十九年。桧死,充秘阁修撰,出知宣州、平江府。乾道三年卒,年七十一。名山胜景,游览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