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刘南溪

今年人苦旱蝗饥,正需平糶无南溪。
今年江南梅不开,正恨南溪诗不来。
李悝不作虽堪伤,不过饥民雷转肠。
少陵不作世懔懔,乾坤万象无题品。
苍天苍天能令南溪迹成古,不信收得诗名和迹去。
吁嗟笏笔千丈强,风淡淡兮烟苍苍。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刘南溪的深切哀悼,同时借题发挥,抒发了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文人精神传承的思考。

前四句用对比手法写现实困境:今年百姓饱受旱灾蝗灾之苦,正需要像刘南溪这样能开仓赈灾的能人;江南梅花反常不开,就像再读不到南溪的新诗。这里把自然灾害与文人缺席并列,暗示社会不仅缺粮食,更缺精神滋养。

中间四句用历史人物作比:战国李悝(制定"平籴法"救济灾民)不在了,百姓只能饿得肠鸣如雷;杜甫这样的诗人消失了,世间万物都失去被歌颂的机会。将友人比作政治家与诗人,凸显其双重价值。

最后四句情感爆发:质问苍天为何带走南溪,但坚信他的诗名永存。结尾的"笏笔千丈"(官员的笏板与文人的笔)象征友人兼具政治才能与文学才华,而"风烟苍茫"的意象既写自然景象,又暗喻人世无常。

全诗巧妙交织了三个层面:对友人的追思、对民生的关切、对文化传承的焦虑。用旱蝗、梅花等自然意象隐喻社会危机,将个人哀思升华为对时代精神的呼唤,展现出知识分子"心系天下"的情怀。

李潜

生卒年不详。字德隐,其先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后迁居宜春,遂为宜春(今属江西)人。屡举进士不第,至武宗会昌三年(843)方登进士第。时王起再知贡举,周墀以诗寄贺,起赋诗酬答,潜与诸同年皆作诗酬和。旋赴绵州父任省亲,遇父卒,未能赴调选。后官至岭南西道观察支使。事迹散见其《尊胜经幢后记》、《唐摭言》卷三、《唐诗纪事》卷五五。《全唐诗》存诗1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