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商人妻子孤独艰辛的生活画面,充满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亲情的眷恋。
前四句通过"拜月"这个细节,展现了一位母亲带着三岁孩子生活的辛酸。孩子都三岁了,却连基本的生辰八字都没人关心(五行指生辰八字),暗示丈夫长期在外经商,家庭缺乏男性支柱。
后四句用"孤灯"、"寒杵"、"残梦"、"远钟"四个意象,层层递进地渲染孤独感。夜深人静时,妻子在冰冷的石臼边劳作,远处钟声提醒着时间的流逝。最妙的是结尾处邻家少女的箫声——别人家的女儿还能悠闲地吹箫到深夜,反衬出商人妇被生活重担压得喘不过气的处境。
全诗没有直接说"苦",但每个画面都在诉说生活的艰辛。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对比的孤独":拜月时的母子相依为命,深夜劳作时听到的他人悠闲乐声,都在无声地控诉着命运的不公。这种通过日常生活细节展现深刻情感的手法,正是古典诗词最动人的地方。
谢翱
(1249—1295)福建长溪(宁德市福安市晓阳镇人),字皋羽,一字皋父,号宋累,又号晞发子。恭帝德祐中元兵南下,文天祥开府延平,率乡兵数百人投之,任咨议参军。及天祥兵败,脱身潜伏民间,避地浙东。尝过严陵,登钓台,祭奠天祥,有《西台恸哭记》传世。后至浦江,与方凤、吴思齐等结月泉吟社。卒,友人方凤、吴思齐等从其初志葬于钓台南。有《晞发集》,编有《天地间集》、《浦阳先民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