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生活在南宋乾道、淳熙年间(1165-1189)的庐山老儒生形象,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展现了乱世中知识分子的命运。
前四句用白描手法交代背景:这位老学者经历过南宋相对安定的乾淳时期,如今漂泊在楚地(湖北湖南)和蜀地(四川)之间,虽然满腹经纶(典坟指古籍),却始终未能通过科举考试(皋夔是舜的贤臣,这里代指科举功名)。
后四句突然转入萧瑟的秋景:秋高气爽时节却不见故人,江面空阔连树木都显得稀疏。最后两句最打动人——重阳节将至,风雨欲来,这位孤苦的老儒生,连为他准备祭品(束生刍是祭奠用的青草)的人都没有了。
全诗妙在通过"秋江空树"的景物和"无人祭奠"的细节,让读者自然感受到战乱年代普通读书人的凄凉晚景。没有直接说"多可怜",但江面上那个孤独的身影,比任何感叹都更有力量。特别是最后两句,就像电影镜头定格在风雨前的寂静,留下无限惆怅。
方岳
方岳(1199~1262),南宋诗人、词人。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授淮东安抚司□官。淳□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赵葵淮南幕中参议官。后调知南康军。后因触犯湖广总领贾似道,被移治邵武军。后知袁州,因得罪权贵丁大全,被弹劾罢官。后复被起用知抚州,又因与贾似道的旧嫌而取消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