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敦煌千佛洞的壮丽景色和历史沧桑,语言通俗却意境深远。
前两句写清晨远望南山的景象:晨雾散去后,露出陡峭幽深的石窟。"㟏岈"形容山石嶙峋的样子,让人仿佛看到石窟错落有致的壮观景象。
中间四句是游览石窟的感悟:庄严的佛像历经千年,姿态万千;斑驳的石碑见证岁月流逝。诗人抚摸着铜铸佛像(铜狄),感叹历史变迁就像老人脸上的皱纹,而石窟始终静静见证着这一切。"沧桑"指巨大变化,用在这里特别贴切。
最后两句升华主题:敦煌(玉塞)本就是通往佛教圣地天竺的通道,何必非要远渡重洋去寻找仙境(瀛州)呢?这是对敦煌文化价值的肯定,暗示这里就是人间圣地。
全诗用"晨雾-石窟-佛像-石碑"的游览顺序,把写景、怀古、感悟自然融合。通过"千变相"与"几经秋"的对比,突出历史厚重感。最后用"不必远求"的感悟,点出敦煌的文化魅力,给人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