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怀五十三首 其十三

谁种岩上竹,如斯茂且长。
谁植畹中兰,如彼幽且芳。
猗猗浥朝露,洒洒凌秋霜。
亦不羡新绿,亦不笑芸黄。
但爱贞自保,岁时永相望。
竹以中箫韶,兰以纫佩纕。
美人如既遇,遂尔远翱翔。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岩上竹和畹中兰两种植物的美好品性,并借此表达了一种高洁自持的人生态度。

前四句用两个"谁种"的疑问句式,引出竹子茂盛挺拔、兰花幽香芬芳的形象。这两种植物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洁品格的象征。

中间六句具体描写它们的生长状态:竹叶沾着晨露,兰草傲立秋霜。它们既不羡慕新发芽的嫩绿,也不嘲笑枯黄的草木,只是坚守自己的本性。这里用植物的自然生长,比喻人应该保持本真、不随波逐流的品格。

最后六句点明主旨:竹子可以用来制作箫韶(高雅音乐),兰花可以编织佩饰(高尚品德的象征)。诗人说如果遇到理解这种品性的"美人"(知音),就能与之比翼翱翔。这表达了找到志同道合者共同追求高尚理想的愿望。

全诗通过竹兰的意象,赞美了坚守本真、不慕虚荣的品格,以及寻求知音共赴理想的情怀。语言清新自然,寓意深刻,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之作。

周是修

(1354—1402)明江西泰和人,名德,以字行。少孤力学,洪武末举明经,为霍丘县学训导,建文间为衡王府纪善,留京师,预翰林纂修。好荐士,屡陈国家大计。燕兵入京城,自经于应天府学尊经阁。尝辑古今忠节事为《观感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