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希颜

长安少年清似玉,腰垂黄金双鬓绿。
吹嘘气焰高岑楼,胡不容公置一足。
脑脂遮眼卧三年,满榻秋风对修竹。
户内殷殷金石声,牙签插架三万轴。
笺诗作传起凡例⑴,断简残编纷在目。
题舆粤国正秋风,石瘦水清山诘曲。
先声霹雳挟仁气,父老欢呼胥吏肃。
莫思莼菜赋归欤,天上要公调鼎餗。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才华横溢却仕途不顺的文人形象,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前四句用"长安少年"的富贵形象反衬主人公:别人家少年穿金戴玉、意气风发,而主人公(李希颜)却被排挤在外。这里"胡不容公置一足"是质问:为什么容不下他的一席之地?

中间八句展现主人公的文人风骨:虽然三年病卧("脑脂遮眼"可能是眼疾),但他在秋竹环绕的书房里坚持学术研究。房间里充满金石声(可能是研磨或刻碑声),藏书三万卷,正在整理古籍、编写诗传。这些细节塑造出一个清高自守的学者形象。

后八句写他终获重用:像一声惊雷般,他被派往粤地(广东)任职,当地山水清瘦崎岖,暗示治理难度。但他雷厉风行又心怀仁德,使百姓欢呼、官吏肃然。最后两句劝他别学古人张翰因思乡辞官("莼菜典故"),因为朝廷更需要他这样的人才来治国("调鼎餗"指宰相之职)。

全诗通过"病中治学"与"临危受命"的对比,赞美了主人公身处逆境仍不忘治学、得志后能造福百姓的品格。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在陋巷不改其乐,居庙堂不忘其本"的精神境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