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建在高处的月台,通过对比世俗与高雅的不同追求,展现了作者对清静高洁生活的向往。
前两句用"俗流"和"世才"的对比开篇:普通人喜欢热闹低俗的场所,而有才华的人则追求高雅洁净的环境。这里"喧卑"指嘈杂低洼的地方,暗示世俗的喧嚣;"高洁"则代表超脱的精神追求。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月台:这个台子虽然只比寻常建筑略高("踰寻"指超过一寻,约合八尺),却能让人在清幽的夜晚亲近明月。站在台上,四面的天空像幕布般低垂,千里月光倾泻而下。这里用"天幕低"的夸张手法,突显月台的高耸感;"蟾光"指月光(传说月中有蟾蜍),展现月光如水般流淌的意境。
最后两句转向对"美人"(这里指品德高尚的人)的赞美:虽然原诗缺两字,但能看出这位才子(或才女)在此情此景下创作出极其清雅的辞赋。"裁赋"指创作诗赋,"清绝"形容作品清新绝妙,与前文的"高洁"呼应。
全诗通过"低vs高"、"喧vs静"、"俗vs雅"的多重对比,用简练的语言构建出一个超然物外的诗意空间。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站得高才能看见更美风景"的生活智慧——不需要多么宏伟的建筑,只要心灵澄明,寻常月台也能成为欣赏天地之美的绝佳观景台。
孙甫
(998—1057)许州阳翟人,字之翰。仁宗天圣八年进士。以杜衍荐,授秘阁校理。献《三圣政范》,以为讽谏。改右正言。屡上言指摘仁宗宫廷生活侈靡,对杜衍及知交尹洙之过失亦直言不讳,并反对宋夏议和,以鲠亮不私著称。后出知邓、安、陕、晋州,历任江东、两浙转运使、三司度支副使、河北都转运使。留为侍读,卒。有《唐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