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云图为贾学士题(临颍人)
瞻云有图何泥泥,翰林学士衣冠系。
凝然一片倚清秋,似向园林荫桑梓。
我披瞻云图,为赋瞻云歌。
颍川河阳才咫尺,太行嵩岳交嵯峨。
云下老翁世希有,贵封词臣更遐寿。
芝兰玉树满庭阶,艺苑腾声常八九。
只今耆龄九十三,伏生卫武伯仲间。
瑶觞泛紫荐秋影,忽疑一老遗商颜。
睇久云渐移,意定云还住。
栖栖千里情,寄置云生处。
天南天北两悠悠,杰调豪吟起玉楼。
遥知不似闲舒卷,常与青山拥帝丘。
凝然一片倚清秋,似向园林荫桑梓。
我披瞻云图,为赋瞻云歌。
颍川河阳才咫尺,太行嵩岳交嵯峨。
云下老翁世希有,贵封词臣更遐寿。
芝兰玉树满庭阶,艺苑腾声常八九。
只今耆龄九十三,伏生卫武伯仲间。
瑶觞泛紫荐秋影,忽疑一老遗商颜。
睇久云渐移,意定云还住。
栖栖千里情,寄置云生处。
天南天北两悠悠,杰调豪吟起玉楼。
遥知不似闲舒卷,常与青山拥帝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名为《瞻云图》的画作,并借此抒发对画中人物(贾学士)的赞美与感慨。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四句) 诗人看到《瞻云图》中,一位翰林学士衣冠庄重地凝望秋云,云朵仿佛要飘向他的家乡园林,为桑梓(故乡)遮荫。这里用"泥泥"形容云的厚重感,暗示画中云的生动逼真,而"倚清秋"则赋予云一种高洁的意境。
第二部分(中间十二句) 诗人展开联想:画中这位白发老翁(贾学士)是世间少有的高人,既有显赫的文官身份,又享有长寿。他的家中子弟才华出众(芝兰玉树),艺术成就斐然(艺苑腾声)。如今九十三岁高龄,堪比古代长寿名人伏生、卫武公。当秋日举杯时,他仿佛就是商山四皓那样的隐士高人。这段通过历史典故,将贾学士的形象升华。
第三部分(最后八句) 诗人凝视画作,发现云似乎要飘走又停驻,暗喻贾学士虽身在朝堂(千里之外),心却始终系于故乡。结尾"天南天北"的对比,点明这位文豪的诗歌气魄不凡,就像他笔下的云一样,不是随意飘荡的闲云,而是永远环绕青山(象征坚毅品格)、守护帝王之丘(象征忠诚)的云。
诗歌魅力: 1. 虚实结合:将静态的画中云写得活灵活现,时而飘动时而停驻,赋予画面动态美。 2. 双重赞美:既夸赞画作逼真,更通过云的形象隐喻贾学士——像云般清高,又如山岳般稳重,体现文人的风骨与乡愁。 3. 用典自然:伏生、商山四皓等典故的运用,让现代读者也能感受到这位老人德高望重的形象。
全诗核心是通过"云"的意象,歌颂一位德才兼备、心系家国的老文官,画面意境与人物品格相互映衬,读来既有画面感,又有人格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