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
采桑子,采桑子。
朝去采桑日已曙,暮去采桑云欲雨。
桑叶郁茂寒露眉,桑枝屈曲勾破衣。
大妇年年忧蚕饥,小妇忙忙催叶归。
东邻女,对西乡,道蚕眠起较迟早。
已觉官吏促早缲,新丝二月已卖了。
卖了新丝更栽桑,桑栽还似去年长,岂知城中花囿花压墙。
朱楼旭日映红妆,不识桑树有罗裳。
朝去采桑日已曙,暮去采桑云欲雨。
桑叶郁茂寒露眉,桑枝屈曲勾破衣。
大妇年年忧蚕饥,小妇忙忙催叶归。
东邻女,对西乡,道蚕眠起较迟早。
已觉官吏促早缲,新丝二月已卖了。
卖了新丝更栽桑,桑栽还似去年长,岂知城中花囿花压墙。
朱楼旭日映红妆,不识桑树有罗裳。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生动描绘了古代农村妇女采桑养蚕的艰辛生活,同时通过对比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采桑的辛劳(前八句): 用"朝去采桑日已曙,暮去采桑云欲雨"展现农妇们从早到晚的忙碌。桑叶上的寒露打湿眉毛,桑枝勾破衣服,这些细节生动表现了劳动的艰苦。"大妇忧蚕饥,小妇催叶归"则写出了全家都为养蚕操心的状态。
2. 官府剥削(中间五句): 通过"东邻女"的对话,带出官府催缴丝绸的残酷现实。"新丝二月已卖了"说明丝绸还没织好就被官府提前征购,农民连成品都见不到。
3. 城乡对比(最后四句): 用"城中花囿花压墙"和"朱楼旭日映红妆"描绘城里人的奢华生活,与农妇"不识桑树有罗裳"形成强烈反差——养蚕人穿不上丝绸衣裳,深刻揭露了"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社会现实。
诗歌的魅力在于: - 用白描手法展现劳动场景,如"桑枝勾破衣"这样鲜活的细节 - 通过对话推进叙事,使故事更真实 - 强烈的贫富对比引发读者思考 - 语言通俗却意味深长,最后一句"不识桑树有罗裳"尤其发人深省
这首诗让我们看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苦难,也让我们思考社会公平的问题,具有超越时代的现实意义。
翁森
台州仙居人,字秀卿,号一瓢。宋亡,隐居教授,取朱熹白鹿洞学规以为训,从学者甚众。有《一瓢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