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两个简单的比喻,道出了古代社会中的无奈与讽刺。
前两句讲兵器:诗人说"我不愿做砍人的刀锯",因为被刑罚的人不一定都是坏人。这里暗指古代刑罚常被滥用,许多忠诚正直的人反而遭殃,就像刀锯无辜砍杀好人一样。
后两句讲器物:诗人说"我也不愿做刻功劳的钟鼎",因为上面记载的功勋未必真实。这是在讽刺权贵们常把普通人的功劳占为己有,或者夸大自己的功绩,就像钟鼎上刻的铭文往往名不副实。
全诗用"不愿做"的拒绝姿态,表达了两种深刻的社会批判:一是司法不公,二是功劳造假。诗人通过刀锯和钟鼎这两种日常器物,把抽象的社会黑暗具象化,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在权力游戏里,工具会被滥用,真相会被扭曲。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既通俗又有力,至今仍能引发我们对公平正义的思考。
吴沆
(1116—1172)抚州崇仁人,字德远,号无莫居士。博学通经史。高宗绍兴十六年与弟吴澥各献所著书于朝,以误抵庙讳罢归。隐居环溪,人称环溪先生。及卒,门人私谥文通先生。有《通言》、《易璇玑》、《环溪集》、《环溪诗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