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古代治理黄河的故事,用通俗的比喻和典故展现了治水的智慧。
前四句说张秋堤坝决口(今山东聊城一带),明朝朝廷为此十分忧虑。古人把堤坝称为"戊己山"(借用五行中土神的名字),但治水官员("使者")却没能像古代治水专家辛壬那样有本事。这里用"失辛壬"双关,既指官员能力不足,又暗含错过最佳治水时机的意思。
后四句用神话典故说治水关键:像锁住水怪支祈(传说中引发水患的猴精)一样控制水势,在寒冷季节让水神象罔(《庄子》里掌管水的神)平息。最后点明大禹治水的真谛——看似精巧的治水工程,其实都是顺应自然的结果。
全诗通过对比古今治水,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真正有效的治理不是强行对抗自然,而是要像大禹那样懂得"疏凿本无心"——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引导水流。这种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充满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