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匡庐雪夜霁登绝顶观日出云海中

把烛幽僧起,松房枕席清。
夜中初日出,天半一峰明。
性定钟无尽,心虚雪有声。
纱窗见百里,岭上有人耕。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庐山雪夜后登顶观日出的奇妙体验,充满禅意与自然之美。

开篇"把烛幽僧起"像电影镜头:天未亮时,一位僧人手持蜡烛起身,松木搭建的禅房透着清冷气息。这里用僧人的早起暗示诗人自己也怀着虔诚心境等待日出。

"夜中初日出"是整首诗最惊艳的转折——明明还是深夜,太阳却突然出现了!这其实是高山观日特有的错觉:当山下还在黑夜时,海拔高的山顶已能看到日出。诗人用"天半一峰明"精准捕捉到这座山峰最先被晨光照亮的瞬间。

中间四句构成声音与视觉的奇妙交响:寺庙钟声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悠长("性定钟无尽"),踩雪声因心灵澄澈而格外清晰("心虚雪有声")。这种描写把外在景物与内心境界完美融合。

结尾的转折最有趣:诗人透过纱窗竟能看到百里之外的景象,山岭上已有农人开始耕作。这既展现庐山之高视野开阔,又暗含"高处不胜寒"的意境——当诗人还在感受禅意时,平凡人的生活早已开始。全诗通过时空的交错感,把神圣与日常完美统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