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逸少真迹

淳化东都群玉府,光蟠虹霓气龙虎。
墨池笔冢千岁精,鸾鶱凤翥来帝庭。
帝好文似虬须主,盗夺鬼偷离复聚。
珠宫玉函雷电护,犀辟尘埃芸辟蠹。
崇宁别置书学员,司空无畏博士颠。
钩党牵连颖与玄,毡包驼载迁幽燕。
司卿巨卿怒裂眦,手揽脱身兵火里。
江南不得练儿评,流落无人识真伪。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的真迹在历史动荡中的传奇经历,用生动的比喻和故事化的语言展现了艺术珍品的坎坷命运。

前四句描写王羲之书法真迹的珍贵:像藏在仙宫里的宝物(群玉府),墨迹中仿佛有龙虎气势,历经千年修炼成精(千岁精),连凤凰都飞来朝拜。这里用神话色彩突出书法超越凡俗的艺术价值。

中间八句讲真迹的劫难:皇帝(宋徽宗)爱书法如命,但真迹仍像被鬼神偷盗般流散各地。用"珠宫玉函"形容装裱华美,用"雷电护""辟尘埃"强调保护严密,却仍逃不过厄运——宋徽宗设立书学院时,牵连到许多文人(钩党),真迹像货物般被毛毡包裹、骆驼驮运,流落北方。

最后四句笔锋一转:有位司卿(官员)冒着战火抢救真迹,可惜到了江南再无人能像书法家练儿那样鉴别真伪。这里暗含对文化断层的叹息——连最顶级的艺术品,失去懂它的人也难逃被埋没的命运。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三个反差:①书法本是纸上墨迹,诗人却写出虹霓龙虎的奇幻感;②皇帝用最严密的手段保护,反而导致真迹流散;③历经千年战火幸存,最终败给了人们的"不识货"。这种对艺术命运的关切,在今天依然能引发共鸣。

释善珍

释善珍(一一九四~一二七七《续补高僧传》作生绍兴甲寅,卒嘉定丁丑,误提前了一个甲子),字藏叟,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东)人,俗姓吕。年十三落发,十六游方,至杭,受具足戒。谒妙峰善公于灵隐,入室悟旨。历住里之光孝、承天,安吉之思溪圆觉、福之雪峰等寺。后诏移四明之育王、临安之径山。端宗景炎二年五月示寂,年八十四。有《藏叟摘稿》二卷。事见《补续高僧传》卷一一、《续灯正统》卷一一。释善珍诗,以日本宽文十二年藤田六兵卫刊本(藏日本内阁文库)为底本,编为一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