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官员傍晚冒雨骑马回家的场景,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展现了雨中京城的朦胧美。
前四句写雨景:早晨的雨夹杂着薄雾,到傍晚依然阴云密布。浓雾让天空显得低垂,连九成台这样的高大建筑都变得昏暗。这里用"五里雾"形容雾气浓重,用"日晦"表现光线昏暗,画面感很强。
五六句转向听觉描写:宫殿屋檐的雨水像玉器轻碰般叮咚作响,街坊里马车的声音像远处隐约的雷声。这两句用"淙玉"和"隐雷"两个精妙的比喻,把雨声和车马声写得既优雅又有气势。
最后两句抒情:虽然回家的路还远,但看到道路两旁槐树间宾客们的身影(可能是同僚或友人),就不觉得路途辛苦了。这里"宾色"可能指同行的官员,也可能指槐树在雨中朦胧如宾客的身影,展现了诗人豁达的心境。
全诗最妙处在于:明明写的是雨天赶路的辛苦事,却通过优美的意象(玉声、雷声、槐影)和从容的态度,把寻常的雨景写出了宫廷特有的华贵气韵,展现了古代官员在繁忙公务中仍能保持的诗意情怀。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