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九月梅花

老菊残梧九月霜,谁将先暖入东堂。
不因造物于人厚,肯放南枝特地香。
九鼎燮调端有待,百花羞涩敢言芳。
看来水玉浑相映,好取龙吟播乐章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九月梅花初放的景象,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独领风骚的品格。

开头两句写深秋的萧瑟:菊花凋零、梧桐残败,寒霜降临。就在这万物沉寂之时,是谁让温暖的梅花率先在东堂绽放?这里用"谁将"的疑问句式,突出了梅花开放的不寻常。

三四句解释原因:若不是造物主特别厚爱人类,怎会让南枝的梅花在此时特意散发芬芳?"造物于人厚"暗示梅花是上天赐予人类的礼物。

五六句用对比手法:梅花就像治国的贤才(九鼎象征国家),等待时机施展抱负;而其他花朵(百花)在它面前都害羞得不敢开放。这里把梅花比作有担当的能臣。

结尾两句写梅花与冰雪(水玉)相映成趣,仿佛在演奏一首高洁的乐章(龙吟喻指高雅乐曲)。"水玉"既指冰雪也暗喻梅花晶莹剔透的品质。

全诗通过梅花在寒冬独放的自然现象,歌颂了敢为人先、不畏艰难的品格。诗人用"南枝特地香"、"百花羞涩"等拟人手法,让梅花有了人的傲骨与柔情,最后以音乐作比,给人余韵悠长的美感。

梁克家

梁克家(1127年3月17日—1187年7月24日),字叔子,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自幼聪敏,勤奋自励。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中状元,授平江府签判,历秘书省正字,著作佐郎。淳熙八年(1181年),召除醴泉观使。淳熙九年(1182年),拜右丞相,封仪国公。同年,修成《三山志》。淳熙十三年(1186年),进封郑国公。淳熙十四年(1187年),梁克家病卒,追赠少师,谥号“文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