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桑道中望黄河
桃林蟠土山,谷中昧所出。
地底无傍风,天际有中日。
仰视耕穫人,转折忽相失。
仄登蚁绿枝,幽盘蠹闭帙。
仆夫虞殒伤,反汗更股栗。
伊予慕昔贤,驭吏屡遭叱。
径尽蹑河壖,黄流过箭疾。
踰关势弥雄,四齧奔马逸。
不知真宰意,何贵砥柱窒。
泛滥民其鱼,岂止桑田溢。
三门中古开,神禹功谁匹。
至今沮洳场,尽作粳稻窟。
吾生发半苍,世路十不一。
及兹瞻华嵩,眼豁心神翐。
向来险远虞,兹晨忧已释。
地底无傍风,天际有中日。
仰视耕穫人,转折忽相失。
仄登蚁绿枝,幽盘蠹闭帙。
仆夫虞殒伤,反汗更股栗。
伊予慕昔贤,驭吏屡遭叱。
径尽蹑河壖,黄流过箭疾。
踰关势弥雄,四齧奔马逸。
不知真宰意,何贵砥柱窒。
泛滥民其鱼,岂止桑田溢。
三门中古开,神禹功谁匹。
至今沮洳场,尽作粳稻窟。
吾生发半苍,世路十不一。
及兹瞻华嵩,眼豁心神翐。
向来险远虞,兹晨忧已释。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稠桑道中眺望黄河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黄河的壮阔气势和作者对民生、历史的思考。
第一部分:险峻的山路
开头写山路难行:桃林山蜿蜒曲折,山谷幽深难辨方向。地底没有风,天空烈日当空。抬头看见耕作的农人,转眼就消失在曲折的山路中。诗人像蚂蚁一样攀爬在绿枝上,山路幽深如虫蛀的书页般难行。仆人担心摔伤,吓得腿发抖。这里用生动的比喻(如蚂蚁、蛀书)让读者感受到山路的艰险。
第二部分:黄河的壮阔
当终于走到黄河边,诗人被眼前的景象震撼:黄河水流湍急如飞箭,冲破关隘后更加汹涌,像脱缰的野马四处奔涌。诗人不禁思考:上天为何要在这里设下砥柱山阻挡水流?黄河泛滥会让百姓流离失所("民其鱼"指百姓像鱼一样被水淹没),何止淹没农田那么简单。
第三部分:治水的功绩
接着诗人赞美大禹治水的功绩:三门峡(传说中大禹开凿)的开辟无人能比,如今曾经的沼泽地都变成了稻田。这里通过古今对比,突出治水对民生的重要。
第四部分:人生的感悟
最后诗人感慨自己半生已过,走过的路不到十分之一。但此刻眺望华山和嵩山,豁然开朗,之前的忧惧一扫而空。险峻的山路就像人生的困难,而黄河的壮阔让人心胸开阔。
诗歌亮点
1. 画面感强:用"黄流过箭疾""奔马逸"等比喻让黄河的奔腾之势跃然纸上。
2. 以小见大:通过个人爬山经历引出对民生、历史的思考。
3. 情感转折:从山路艰险的压抑,到望见黄河的震撼,最后升华到豁达心境,层次丰富。
这首诗告诉我们:自然的力量让人敬畏,但人类的智慧(如大禹治水)能化害为利;人生的困难就像险峻山路,坚持前行终会见到开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