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梵才大师归天台

城阙厌纷华,山泉乐清适。
瞥然浮杯归,远思浩无极。
珍篇蔼画凭,净义留泰译。
平生雾霞衣,倏变兰蒲色。
美号宠弥天,端居饱香积。
孤踪共鸟还,情愔避高弋。
烟波一叶舟,风雨两镮锡。
佛垅有幽栖,鹰房多善识。
把尘话空无,百虑從此息。
回瞻辇寺居,不及莓苔石。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梵才大师的僧人离开繁华都市,回归天台山隐居的故事。全诗通过对比城市和山林的差异,展现大师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境界。

开篇用"城阙厌纷华"说大师厌倦了城市的喧嚣繁华,而"山泉乐清适"则表现他对山间清静生活的向往。"浮杯归"用僧人云游时随水流飘荡的杯子作比喻,形象地写出大师洒脱的归隐姿态。

中间部分通过"雾霞衣变兰蒲色"这样的意象,描绘大师从华丽僧袍换成朴素山野服装的转变,暗示他放下名利、回归本真。"孤踪共鸟还"用鸟儿自由飞翔的画面,烘托大师无拘无束的心境。

最后写到大师乘着小船、带着锡杖回归山林,在佛门清净地与人探讨佛法真谛,所有世俗烦恼都随之消散。结尾"不及莓苔石"的对比尤其精妙——连皇宫寺院都比不上长满青苔的山石,凸显出大师对自然本真的极致追求。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放下一切、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诗人用大量自然意象(山泉、烟波、飞鸟)和佛教元素(浮杯、香积、锡杖),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远离尘嚣的宁静之美。这种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在今天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依然能引起共鸣。

黄鉴

宋建州浦城人,字唐卿。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历太常博士、国史院编修官。曾预修《两朝国史》,同修《三朝宝训》。文词为同乡杨亿所称道,入其门下,由是知名。累擢直集贤院,以母老出通判苏州。编录有《杨文公谈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