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天台山万年寺借宿时的所见所感,充满宁静悠远的意境。
开头两句写诗人来到古寺投宿,云雾缭绕的山岩层层叠叠,让人分不清究竟身处第几层。这里用"第几层"的疑问,既写实景的朦胧,也暗含对佛门境界的向往。
中间四句是诗的核心。"有诗堪供佛"说诗人用写诗的方式礼佛,把创作当作修行;"无事且依僧"则展现随遇而安的心境,像僧人一样放下俗务。五六句通过"泉喧枕"和"雨暗灯"的细节,用流水声伴着入眠、雨幕笼罩灯火的画面,营造出寺院特有的清幽氛围。
结尾两句最有意境:白天看不够的秀丽山峰,夜里化作梦境萦绕心头。"梦绕碧崚嶒"(或"幽梦几回登")这个结尾余韵悠长,把对山景的眷恋转化为魂牵梦萦的思念,现实与梦境交融,让整首诗的情感得到升华。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像用白描手法勾勒出的水墨画,通过投宿、写诗、听泉、观雨、入梦这些生活片段,传递出诗人远离尘嚣、寄情山水的闲适心境,以及对自然与佛门清净之地的向往。
陈知柔
(?—1184)宋泉州永春人,字体仁,号休斋,一号弱翁。高宗绍兴十二年进士。授台州判官。历知循州、贺州。与秦桧子秦熺同榜进士,桧当轴,同年多以攀援致通显,知柔独不阿附。解官归,主管冲祐观。有《易本旨》、《春秋义例》、《易大传》、《易图》、《诗声谱》、《论语后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