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三日三鼓时上御奉天殿集公侯百官奉上佛表命礼部尚书赍赴钟山启建法会焚之赋奉表
御手封函出紫宸,百灵效职共纷纭。
尚书夜待三更漏,使者朝持五色云。
宣室鬼神徒有问,茂林封禅谩能文。
陈情此日趋灵鹫,万岁千秋报圣君。
尚书夜待三更漏,使者朝持五色云。
宣室鬼神徒有问,茂林封禅谩能文。
陈情此日趋灵鹫,万岁千秋报圣君。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明朝皇帝在正月十三日深夜举行盛大佛教法会的场景,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段(前四句)像电影镜头一样展现仪式过程: 皇帝亲手把祈福文书装进信封("御手封函"),从皇宫庄严送出。想象文武百官像接到圣旨一样各司其职忙前忙后("百灵效职")。礼部尚书半夜三点还在待命("三更漏"),天亮后使者们举着五彩祥云般的仪仗出发,把文书送往钟山寺庙焚烧祈福。
第二段(五六句)用历史典故暗含深意: 借用汉文帝在宣室殿问鬼神的故事,暗示这场法会不只是简单的宗教仪式。又提到司马相如写封禅文讨好汉武帝的往事,表面说这些文人只会写华丽文章,实则暗指当下仪式也有政治用意。
第三段(最后两句)揭示核心目的: 表面是说今天虔诚地去灵鹫山(代指佛寺)祈福,实际是官员们通过这种盛大仪式,向皇帝表达"万岁千秋"的祝福,本质是巩固皇权统治。就像现代某些重要场合的献礼仪式,既有宗教色彩,更是政治表态。
全诗妙在看似记录宗教活动,实则处处暗写皇权威仪。那些"五色云""灵鹫山"的华丽描写,就像今天新闻里"祥云缭绕""万众欢腾"的报道手法,庄严表象下藏着权力运行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