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梵才上人归天台

几年瓶钵帝城栖,看尽尘劳息尽机。
诗妙偶因馀力到,名高却与本心违。
云深路入千山去,岁晚身携一锡归。
林下应逢旧猿鹤,得无惊见紫檀衣。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梵才的僧人离开京城回归天台山的故事,字里行间透着对世俗生活的疏离和对自然本真的向往。

前两句说梵才在京城住了好些年("瓶钵"代指僧人生活),看透了红尘琐事,也放下了汲汲营营的心思。"诗妙""名高"两句很耐人寻味——他写诗很好出了名,但这反而违背了他修行的本心,暗示名声其实成了负担。

五六句画面感很强:云雾深处山路蜿蜒,年末时分("岁晚")他独自带着锡杖(僧人标志)归去。最后用拟人手法写山林里的猿猴白鹤,这些老伙伴突然看见他穿着华贵的紫色袈裟("紫檀衣"指高级僧服),怕是要认不出来了。这里藏着淡淡的自嘲:离山多年,自己是否也被世俗改变了模样?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矛盾感:既承认世俗成就(诗名、地位),又清醒知道这些与修行初心相悖。就像现代人常有的困惑:在都市打拼获得成功,却离最初的自己越来越远。最后选择回归自然,或许正是找回本真的方式。

吴育

(1004—1058)建州浦城人,字春卿。吴待问子。仁宗天圣五年进士。历知临安、诸暨等县。景祐元年举贤良方正,迁通判苏州。还知太常礼院,奏定《太常新礼庆历祀仪》。庆历五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参知政事,遇事敢言。出知数州府,所至作条教,简疏易行而不可犯。累进资政殿大学士,判尚书都省。官终知河南府。卒谥正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