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单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纯净无染的修行境界,传递了"佛性本具,当下即是"的禅理。
前两句"妙圆金地绝纤尘,到者当观无相真"是说:这片金色净土纤尘不染,来到这里的人应当直接体悟无相的真实境界。这里的"金地"不是指真的黄金地面,而是比喻修行者内心清净光明的状态;"无相真"指的是超越外在形象的本质真理。
后两句"莫道玄门难近向,举头便是塔中人"最有趣:不要说修行之门难以接近,其实你抬头看见的佛塔里,那个"塔中人"就是你自己啊!这里用"塔中人"这个具体形象,巧妙点破"人人皆有佛性"的道理——我们苦苦追寻的真理,其实就在自己心中。
全诗通过"金地-佛塔"的日常景物,把深奥的禅理说得生动亲切。它告诉我们:修行不必远求,只要放下杂念,在当下就能见到本心。就像最后那句"举头便是塔中人",突然点醒我们:原来真理这么近,近得就像照镜子看见自己一样简单。这种"顿悟"式的表达,正是禅诗特有的魅力。
释嗣宗
释嗣宗(?~一一五三),号闻庵,俗姓陈,徽城(今安徽歙县)人。幼业经圆具,冠依妙湛慧禅师。后谒宏智正觉禅师,蒙印可。出住普照,徙善权、翠岩,迁庆元府雪窦寺。高宗绍兴二十三年卒。为青原下十四世,天童正觉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三、《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今录诗三十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