贻溪怀古十篇 其十 东渠亭

二渠日夜流,利厚争所起。先生坐东亭,立法书在纸。

老农到今守,后来谁敢毁。斯人不可见,空听竹间水。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古人修建水渠造福百姓的故事,语言朴实却充满深意。

前两句说两条水渠日夜流淌,因为利益丰厚,人们开始争夺水源。这里用"利厚"二字点明人性弱点——利益面前容易产生纷争。

中间四句写一位智者(先生)坐在东亭,把用水规则清清楚楚写在纸上。这些规则被老农世代遵守,后来的人也不敢破坏。通过"老农至今守"这个细节,说明好的制度能经受时间考验,也体现了百姓对公平规则的拥护。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如今已看不见那位制定规则的人,只能听见竹林间的水声。这里用"斯人不可见"制造时空距离感,让流水声成为对先贤的永恒纪念,既有物是人非的感慨,又暗含"德泽长流"的深意。

全诗通过水渠这个小切口,展现了三个层次:
1. 社会现实:公共资源容易引发争端
2. 解决之道:需要公平透明的制度
3. 精神传承:为民造福的人会被永远铭记

最打动人的是最后那个画面——看不见先人身影,但听得见潺潺水声。这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好制度就像这流水一样,虽然制定者已逝,但惠泽能一直延续下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