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听莺

晓来闲自啭,误认是残春。
树密看难见,风高听始真。
玉箫疑上苑,筝柱出西秦。
留得余声在,烟花已作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夏日清晨听黄莺啼叫的场景,通过听觉引发的联想,巧妙地将现实与回忆交织在一起。

开头两句写清晨听到黄莺婉转的啼叫,恍惚间让人误以为春天还没过去。这里用"误认"二字生动表现了听者沉醉在鸟鸣中的错觉,暗示对美好春光的留恋。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听莺的过程:茂密的树叶遮住了鸟儿的身影,只有在大风吹过时才能真切地听到它的歌声。这声音时而像宫廷玉箫般清越,时而又似秦地古筝般悠扬。诗人通过"看难见"与"听始真"的对比,以及将鸟鸣比作不同乐器的想象,展现出声音的灵动多变。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当鸟鸣余音还在耳边萦绕时,眼前绚丽的春花早已化作尘土。这个突然的转折道出了时光易逝的感慨,用"烟花作尘"的意象暗示美好事物的短暂,与开头的"误认残春"形成呼应,让整首诗在优美的意境中透出一丝淡淡的惆怅。

全诗以听觉体验为主线,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联想,将夏日清晨的一个小场景写得有声有色,最后又自然升华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悟,展现了诗人敏锐的感受力和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