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宰俞居安自画渊明图

门无车马喧,迳有松菊阴。
前窗面清泚,后户依嵚岑。
就使世俗工,犹足写幽深。
况今令尹贤,洞照先哲心。
出处异轨辙,丘壑同胸襟。
予知淡笔墨,良似无弦琴。
先生如明月,莹洁照古今。
形模或能写,光彩讵可临。
寥寥千古意,当向笔下寻。
人心去典午,朝柄归卯金。
岂无康济心,且赋归来吟。
天生卓荦姿,岂是甘山林。
当今急英贤,四海待商霖。
勉哉就功名,枯槁不足钦。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俞居安的官员(德清宰是官职名)模仿陶渊明的生活情趣,画了一幅《渊明图》并题诗自勉。全诗通过对比和联想,表达了作者对高洁人格的赞美和对功业抱负的追求。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画中意境(前八句)
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画中场景:门前没有车马喧嚣,小路旁松菊成荫,前窗对着清澈流水,后门靠着高峻山崖。即使普通画匠也能画出这般幽静,何况贤能的县令(俞居安)本就怀着和陶渊明一样的高洁心境。说明这幅画不仅形似,更神似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2. 精神共鸣(中间八句)
用"无弦琴"比喻画作含蓄深远,将陶渊明比作永恒明月,指出画作虽能模仿外形,却难再现其精神光辉。这里强调真正值得追寻的是陶渊明超越时代的品格,而非表面形式。

3. 现实寄托(后八句)
笔锋一转,指出陶渊明归隐是因政治黑暗("典午"指司马氏政权,"卯金"指刘裕篡权),而当今时代急需人才("商霖"喻指治国良才)。最后勉励俞居安:你这样的英杰不该满足于隐居,应当建功立业,单纯模仿陶渊明的枯槁形象并不值得推崇。

全诗巧妙运用"画中渊明"和"现实官员"的双重镜像,既赞美了陶渊明式的高洁,又提出"与时俱进"的积极入世观,在古典题材中注入了现实关怀。最独特的是结尾的反转——不盲目推崇隐逸,而是鼓励贤才根据时代需要实现价值,这种思想在慕陶诗中颇为少见。

王当

宋眉州眉山人,字子思。幼好学,博览古今,所取唯王佐大略。举进士不中,遂著《春秋列国名臣传》,人竞传之。哲宗元祐六年,苏辙以贤良方正荐,廷对慷慨,不避权贵。调龙游尉。蔡京入相,不复仕。卒年七十二。传《易》与《春秋》,有《经旨》、《史论》、《兵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