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音乐为比喻,探讨了传统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的生命力。
前两句说《诗经》中的国风部分(代表优秀传统文化)虽然诞生时铿锵有力,但如今人们却认为它已经衰微模糊了。这里用音乐声的强弱变化,暗喻文化影响力的起伏。
中间两句笔锋一转:虽然现在看似冷清,但仔细聆听,那些美好的文化韵律其实仍在耳边回响。就像我们走进空荡的古宅,仔细听仍能感受到往昔的热闹余韵。
最后两句点出关键:不是传统文化消失了,而是当代人像耳朵不灵的人一样失去了感知能力。就像现代人戴着降噪耳机走在街上,不是街边卖艺人的琴声消失了,而是我们主动屏蔽了这些声音。
全诗用音乐意象告诉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从未真正消亡,只是需要我们放下浮躁,静心感受。就像老人总说"现在没有好音乐了",其实不是音乐变差了,而是我们听音乐的心境变了。
汪炎昶
汪炎昶(一二六一~一三三八),字懋远,婺源(今属江西)人。幼励志力学,受学于孙嵩,得程朱性理之要。宋亡,与同里江凯隐于婺源山中,名其所居为雪瓷,自号古逸民,学者称古逸先生。元惠宗至元四年卒,年七十八。有《古逸民先生集》二卷。事见本集附录《汪古逸民先生行状》。汪炎昶诗,以《宛委别藏》本为底本,并新辑集外诗编为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