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日里少女刺绣的场景,却通过细腻的细节传递出深藏的青春愁绪。
开头"二八佳人刺绣迟"像电影镜头:十六岁的少女在刺绣,但动作缓慢,显然心不在焉。这种"迟"不是懒散,而是心事重重导致的走神。
"紫荆花下啭黄鹂"是绝妙的对比:紫荆花盛开,黄鹂鸟欢唱,一派生机勃勃的春景。但热闹是环境的,孤独是少女的,自然界的欢腾反而衬托出她的落寞。
后两句点破谜底:她停下针线发呆的时刻,所有伤春情绪都涌现出来。"停针不语"这个动作特别传神——针线活突然中断,嘴唇微抿的沉默瞬间,比任何叹息都更有表现力。我们仿佛能看到她望着紫荆花出神,手里的针线慢慢垂落的画面。
全诗妙在"无声胜有声"。没有直接说少女为何伤感,但通过刺绣走神、听见鸟鸣却高兴不起来、突然停针这些细节,让读者自然感受到青春特有的那种莫名惆怅。就像我们有时看着窗外热闹景象,反而会觉得格外孤单一样,这种微妙情绪被诗人精准捕捉到了。
释中仁
释中仁,洛阳(今属河南)人。少依东京奉先院出家,徽宗宣和初赐牒于庆基殿,落发进具。后往来三藏译经所,谛躬经论。谒圆悟,留居天宁。孝宗隆兴初,开法大觉寺,迁临安府中天竺,次徙温州雁山灵峰。淳熙四年(一一七七)曾诏入宫说法。《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三首。